开云棋牌手机版

吕梁精神——汾阳曾经有过这样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来源:氢氧化钙    发布时间:2025-04-23 07:36:21
产品详情

  笔者提示:原汁原味,捡拾历史的碎片,打捞尘封的记忆,时光可以近乎抹去一切,但总有一些东西无法抹去。

  时间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那是个“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也是个血雨腥风的年代。

  这是发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针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郭沫若一首诗词中的一句诗句。

  毛主席的这一首诗词,全诗大气蓬勃,气势恢宏,真实地展现了主席对于西方一些国家嘲笑,歧视中国的鄙视,特别是诗词中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一句诗,更是对于当时国际,国内各种形势的真实写照。

  当时,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世界上处处打压封锁中国,苏联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又撕毁中苏之间签订的大部分合同,处处刁难压制我国。特别是1964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上勃列日涅夫上台执政以后,更使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由意识形态的分歧,国家利益等方面恶化为国家间的敌对状态,而且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更加变本加厉的刁难,控制。

  甚至在1969年三月份对属于中国固有的领土,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发动了荷枪实弹的进攻。并且动用了坦克车,装甲车,飞机和当时苏联的秘密武器“冰雹”火箭弹。当然最后还是苏联军队丢盔弃甲,落败而归。而被我军缴获的苏制主战坦克T-62X坦克,则被陈列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里,作为苏联当时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之后,苏联领导层反映十分强烈,当时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以及苏军崔可夫元帅等强硬派主张准备动用苏军远东地区中程弹道导弹,携带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政治,军事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同时,又与美帝国主义互相勾结,试探性的提出,联合美国对尚处于试验初级阶段的中国核武器,实行毁灭性打击。

  并且在国际上大造舆论,妄图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以及全球范围内孤立中国,打压中国政府,并且在1969年珍宝岛自卫还击战以后,相继在我国新疆,以及中蒙边境,多次挑起事端,侵我领土,虏我边民。

  正是在这种国际关系恶化,尤其是中苏两党之间,同盟破裂,兄弟反目,摩擦不断地“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的国际形势下,主席洞察一切,高瞻远瞩,相继发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的最高指示。

  而且主席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国防建设,随时准备打仗,必须把一些重点军事工业迁到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地区去,于是,就有了著名的“三线建设”。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毛主席又于 1969 年 1 月 26 日亲自批示了修建八二 0 四国防工程的指示(也就是 1.26 指示),以防止,抗衡苏联勃列日涅夫之流对我国的核打击,核讹诈。

  这就是八二 0 四国防工程的由来。屈指算来,至今已逝去了五十年多的时间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烟,虽然时光如梭,过去的一去不复返了,但在主席亲自批示的八二0四国防工程中,在那青春年少,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那深深的扎根于脑海里的一些生活片段,陈年往事,点点滴滴,断断续续,仍然像电影一样一幕幕,一幕幕不时的浮现在眼前。

  上世纪 1969 年,那时候正是全国各地深入贯彻伟大领袖主席“备战备 荒为人民”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的最高指示的时期,由主席 1.26 亲自批示的八二 0 四国防工程落地于我们晋中地区了。

  那时候,吕梁地区还没有组建(1971 年 5 月 1 号组建),当时我们汾阳县, 文水县,交城县,孝义县还是属于晋中专区。

  记得八二 0 四工程起步的时候,是由我们汾阳县,和文水县各自组建了 一个民兵营。随后,随着工程的进展需要,以及吕梁地区的组建,又增加了许多民兵。

  最高峰时候,四个县参战的民兵大约将近 5000 人,分别隶属于八二 0 四国防工程汾阳县民兵团(民兵一团),文水县民兵团(民兵二团),交城县民兵独立营,孝义县民兵独立营。

  整个八二 0 四工地,八七三部队(备注1)一个工程兵纵队,还有一个附属于八七三部队的工程队(三大队),我们所有民兵团,以及周围村庄里的一些农民工,差不 多有一万人左右。

  其中汾阳民兵团大约有 2000 人左右(当然了,铁打的江山流水的兵,随后 随着工程的进展,以及各方面的原因,各个连队的民兵有来有走也经常更迭)。

  下面图片是 1973 年 4 月 5 号八二 0 四国防工程汾阳民兵团部分人员退场时团部 人员及连队干部留念。

  图1973 年 4 月 5 号汾阳民兵团部团部人员及连队干部留念 一排右四是笔者

  本文《吕梁精神——汾阳 曾经有过这样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就是记叙的汾阳民兵团在八二0 四工程中的一些战斗历程。

  吕梁地区是革命老区,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战争年代吕梁人民不畏牺牲, 前仆后继谱写了吕梁英雄传,在困难面前不弯腰,强敌面前不低头的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国防建设中,吕梁人民的无私奉献,汾阳民兵团民兵战士特 别能战斗的精神同样彰显了新的吕梁精神。

  那时候参加八二 0 四工程建设的民兵们,不亚于参加中国人民。除身体健康情况符合标准要求外,家庭成分必须是贫下中农,直系亲属历史清白,亲戚也不能有任何政治污点。还要政治觉悟高、跟部队征兵的标准完全一样。

  1970 年 6 月 5 日(农历五月初六,也就是当年吃了粽子的第 二天),我们汾阳参加八二 0 四国防工程的第一批民兵,大约 600 人左右,登上 了当时承建八二 0 四工程八七三部队(北京空字三五零部队,当时对外称呼八七 三部队)汽车连的小嘎斯车来到了驻地,文水县马西村,组建成了汾阳民兵营, 也就是汾阳民兵一营(第一批民兵营长郑学全,教导员宋兆富)。

  随后不久,汾阳第二批民兵(1970 年 7 月)也来到了马西村(第二批民兵营营长是王志同)。

  之后,我们第一批民兵营在子夏山东麓神堂底村的东沟里开始了修建营房的工程。第二批民兵营则在孝子渠那边八七三部队的司令部那里,修建八七三部队大会堂和部队医院。

  稍后,八二 0 四工地上营房的修建任务等相继完成,为后续大部队人马进场打 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这个时候,我们也从马西村的驻地,搬到了新修建好的营房里,汾阳民兵团团部。

  我们汾阳团部坐落在神堂底村东沟里西边一个山坡上的一个院子里,北边四间苇箔房 分别是团首长,以及政工组的驻地,西边一个大办公室,还有三间苇箔房是指挥 组的驻地及办公的地方,东边是一个团部会议室兼乒乓球室,还有一间是政工组 打字室兼宿舍。后勤组,医疗组坐落在团部东边下来十几米的地方,靠近河漕的 一块平地上。事务处厨房建在团部南边下来十几米的地方,包括司务长室,炊事 员宿舍,以及厨房,餐厅。

  刚开始汾阳县民兵团建制;团部编制仿照八七三部队司、政、后,设立指挥组、政工组、后勤组、医疗组。

  团政委;宋兆富,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经担任汾阳县公安局局长,后任汾阳县工商局局长。

  副团长;王志同(其实就是主持民兵团工作的第一副团长)参加过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当时已经是行政十六级干部,汾阳县革委会核心小组副组 长,后任汾阳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等(备注)。

  副政委;郑学全,后担任汾阳农机局局长。副政委;张树林,曾经担任过汾阳演武公社书记,兼任一段时间后勤组组长。

  指挥组组长;李世英,组员;郭兴理、李吉宝、胡胜勇、郭振林、米天厚、 技术员;汾西矿务局的焦万宝(副组长)、张书财。

  政工组组长;赵玉河,组员;赵曰成、许来富(副组长)、贺兆庆、孟信、 师桂清、李吉。

  医疗组组长;高百川,组员;林秀山、高生雨(副组长)、仝兆柏、药房兼 医护;董全新、王宝兰。

  当然了,铁打的江山流水的兵,随后随着工程的进展,以及各方面的原因, 各部门的人员也经常更迭。

  当时团部下面还有十个民兵连的建制,其中还有一个机械连,民兵团连队编 制绝大多数都是按照部队建制连、排、班编制。不过为了适应施工要求一个班有十四五个人,一个连队三个排,一个排有四个班,五十多个人,一个连队连连部人员, 后勤人员在内,大约有一百多不到二百人,全团大约将近两千人。

  后来又成立了一个文工团,汾阳民兵团首任文工团成立于 1971 年,团长由当时民兵团政工组副组长徐来富(徐来富中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弟弟)担任。

  后 1972 年徐来富调回地方上,又由后勤组组长张元光在原来文工团的基础上重新招兵买马, 改扩建了新的文工团。

  团长张元光、副团长李善堂、其它还有政工组组长路应保、赵曰成、指挥组李吉宝等都有参与,人员将近三十个。

  在修建飞机场的战斗中,我们汾阳民兵团被八七三部队领导器重青睐,赋予重任,交给了我们汾阳民兵团一项艰巨艰苦,而又光荣的任务;打通子夏山,建好飞机洞。

  孝义民兵营则是在东沟的后面修建战备指挥所(同样也是打洞,不过那个指挥所的洞,比我们汾阳民兵团打的飞机洞要小得多)。

  至此,汾阳民兵团战士以及所有八二0四国防工程上的民兵,开始了实质上是由老百姓到不是军人(没有军人履历)的军 人(实际上和军人干一样的工作)的转变开始。

  各民兵团,营的任务明确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同样也是艰苦卓绝的战斗就栩栩的拉开了帷幕。

  那是 1970 年夏初的一天,八七三部队司令部为了多快好省的早日完成毛主席亲自批示的八二 0 四工程,为了顺利贯彻落实我们汾阳民兵团打通子夏山,建好飞机洞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特地在坐落于神堂底村的八七三部队工程科, 召开了八七三部队和我们汾阳民兵团的联席工程会议,我是参加那一次会议年龄最小的一个(当时 19 岁)。

  八七三部队司令部的工程科驻地在神堂底村,我们汾阳民兵团驻地在神堂底村一个叫东沟中部的山坡上,中间也有三四华里。

  清楚的记得那一天的天气有点阴,我们早早的在我们民兵团食堂吃了早饭, 便由我们汾阳民兵团刘大计团长带领去到了八七三部队工程科在神堂底村的驻 地。

  我们汾阳民兵团随行的还有;民兵团政委宋兆富,汾阳民兵团负责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王志同副团长,汾阳民兵团负责工地的指挥组组长李世英,指挥组副组长兼技术员焦万宝,后勤组组长张元光,后勤组负责后勤的刘玉祥,还有一个就是笔者, 笔者当时是负责汾阳民兵团在八二 0 四工程上所有原材料的材料员。

  八七三部队参加的有;以当时八七三部队司令部茹副参谋长为首,司、政、后各有关部门负责人都有参加。记得认识的有八七三部队茹付参谋长,工程科程科长,军需科商民合科长, 采运科杨才进助理员等等。

  八七三部队领导首先说:“我们能参加毛主席 126 批示的国防工程建设,是 我们每个战士的光荣,抢在苏修发起战争前保质保量达成目标,是我们的责任”。 会议主要布置了我们汾阳民兵团的具体任务,以及如何顺利的多快好省的完成这 一个任务。并且,茹副参谋长及负责安全的部队领导,审时度势,对工程上的安 全问题作了着重的讲话,特别要求我们民兵团将安全工作作为第一个要注意的问 题,随后又将后勤工作做了安排。

  随后,我们民兵团刘大计团长代表汾阳民兵团领受了这一个艰巨光荣的任务, 进而代表汾阳民兵团全体指战员表了态,再后来又将工程上的一些问题与部队的 领导进行了互相沟通,协商。

  我也在会议上接受了这一艰巨光荣的任务,那就是保障我们民兵团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所有的物质供应,并且也表了决心。

  会议以后,我们汾阳民兵团回到了团部驻地后,又召开了民兵团连级以上干 部会议,介绍了八七三司令部工程会议纪要,布置了下一阶段各个连队的具体工 作,以及施工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这样就正式开启了我们汾阳民兵团在伟大领袖主席亲自批示的八二 0 四工地上将近五个年头(1970 年— — 1974 年)那艰苦卓绝而又神圣光荣的任务。

  领授任务以后,就开始了那轰轰烈烈,紧张艰苦,而又光荣神圣的工作:掘通子夏山,建好飞机洞。

  洞库掘进:打通子夏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道子夏山,它是由许多 亿年前的地球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巍峨壮观,绵亘蜿蜒,悬崖峭壁,状若锦屏,而 色彩青蓝的一座山脉,整个山脉是由石灰岩构造而成,坚如磐石,也就是我们当 地老百姓说的瓷骨子石头,坚如钢,硬似铁。一钢钎下去,顶多一个白点。

  但是我们民兵团的任务就是要在这样一座坚如磐石,硬似铁,坚如钢的石头 山上打通一个宽三十多米,高二十五米,长达一千一百多米的石头洞,你想那个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了。

  中国有句名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越是硬的骨头,越要啃。就这样 我们汾阳县民兵团开始了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记得飞机洞刚刚开工的时候,工地上树立着许多毛主席语录牌;“备战,备 荒,为人民”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抓革命,促生产” ,“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 利”等以及许多注意安全方面的标语牌,以鼓舞人们的斗志。

  打通子夏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打洞刚开始就是劈坡;劈坡就是将在陡峭的半山腰,离山脚有几十米高打洞地方的地表上的所有附着物全部清除干净,然后再根据洞口的大小,开始掘进施工。

  基本轮廓就是要在整座石头山上打开一个宽三十多米,高二十多米的石头洞,长达一千多米的石头洞(洞库走向为牛角形)。也就是在三十多米宽的山的立体面上分别打七个小洞,就像彩虹门一样,贯通以后支起模型,浇筑混凝土。

  我们民兵团的具体工作就是掘进,掘进也分好几个步骤,首先就是要在修建洞库的地方打眼,用风钻在那坚硬的石头上打眼。

  风钻工操作时,一人先把钎杆套上钻头,并把钎杆插入风钻,然后把钻头放在所要打的位置。另一人掌握风钻,开钻后,风钻就会快速顺时针运转,大约30秒后就会钻出浅浅的眼位。

  这时扶住钎杆的人可以放手,由打钻人一人操控风钻。越往下打,越轻松,打钻人只要扶住风钻,不让风钻摇晃就行。

  按照操作规程,打钻时严禁胸部扑在风钻上,这是因为风钻在高速运转时,很有一定的概率会出现断钎杆现象,如果这时人的胸部扑在风钻上,断钎后钎杆就会插入人的胸口,造成伤亡事故。

  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右手扶住风钻,身体侧靠风钻,右腿部靠紧钎杆。这样做是防止开钻后如果出现钎杆断裂时,也不会造成事故。

  全部风钻开动后,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在洞口都能听到。据老风钻工介绍,风钻的声音越响,证明风钻的动力越足,打眼的速度就越快。

  在打了部分眼后,可以适当换人,由原先握钎杆的人接着打。打到1.5~1.7米深度后,把钎杆拔起,塞上用木头做的“炮塞子”,防止石头粉等进入炮眼。

  每个连队都是以排为单位,分工合作。具体分为风钻工,负责打眼;还有炮手,负责装炸药,合闸放炮;扒渣装渣工负责将炸下来的石头,用矿斗车运出去;支模组负责支撑模型编排钢筋;最后一组就是混凝土浇灌,回填。不过最关键的是,每个排还有一至两个安全员,拿一个长长的排险棍,撬棍,还有五节大头手电筒,时时刻刻监视,观察,排除洞内险情。

  所以,各个组都是分工合作,紧密结合,一环套一环。每个连队,三个排,工作三八制,歇人不歇马。而且两个洞口同时对头向前掘进。

  你看吧!工地上绝大多数都是二十四个小时灯火通明,人来人往,风钻打眼的声音,空压机的巨大轰鸣声,以及有时候停了电,用柴油发电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使得人们说话也听不清楚。

  高高的石头渣下面,是八七三部队的大型挖掘机,装载机在繁忙的工作。只见那么大的挖掘机灵巧地转动着他的转动臂,一下就能够挖几立方石头渣,几下就将一辆大型翻斗车装的满满的,随即翻斗车就将那个洞里边倒出来的石头渣,运到了修建飞机跑道的工地上,作为修建飞机跑道的原材料。

  就这样我们汾阳民兵团开始了日以继夜的掘进打洞工作,随着工程的不断进展深入,施工工作面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虽然当时已经是五黄六月,天气已经是非常炎热了,但是,洞里边的气候却是亚赛冬天,因此,八七三部队又给我们民兵团发下了棉工作服,也就是部队上退下来的棉军装,虽然是旧的,但穿上也可以在洞里御寒了。

  高度危险的工作,艰苦的环境,民兵战士们个个两手血泡,遍体伤痕。但是我们的民兵战士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战严寒、斗酷暑,加班加点干,争分夺秒干,风雪雨天干,苦干实干加巧干,意志坚强、斗志奋发。

  我们民兵团战士的口号是;宁愿身掉十斤肉,不让工程落了后,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英雄故乡的民兵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用血水和汗水,一颗红心两只手,谱写了一曲曲的英雄赞歌。

  参加八二0四国防工程建设的民兵既伟大又光荣,但又十分艰苦,要说当时工作最辛苦的,还要数风钻工了,风钻工作不仅辛苦而且危险,都要在乱石头堆里开展工作。

  风钻手七八十斤重的风钻把在手上,几个小时下来,巨大的震动力,震得两条胳膊都麻木了,耳朵也听不见了。

  但最为严重的是粉尘,就是风钻打眼,溅出来的石头粉,工作面上七八台风钻不停的轰鸣,一会儿功夫浑身上下就是白茫茫的了,连眉毛上都挂满了白色的石头灰尘,特别是鼻孔里,喉咙里也是钻满了石头粉尘,鼻孔里一挖就是白茫茫的石头粉尘,喉咙里一咳也是白色的石头粉尘痰。

  作业面上石头粉尘味,风钻的柴油味,呛得人呼吸困难,出气不均,战士们从头至脚全是粉尘,没眉没眼,雪白一身,面部粉尘厚厚一层,同班战友互不相认,只能说话听音辨认。

  虽然部队领导,民兵团领导经常强调风钻开机要用水,但是民兵同志们为了抢进度,往往不用水,就是干得打眼。因为干打眼进度快,用水进度慢,有时候还咔风钻,所以他们经常就是干打眼。

  可是那样对人们身体的损害是巨大的,时间长了就会严重的损害肺得矽肺病。但那时候民兵同志们是不计较的。

  而且洞内渗水,风钻喷水,汇成积水,战士们长年踩水作业,好些人都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另外,因为风钻机声太大,好些个风钻工听力衰退严重。但在那时候民兵战士们毫无怨言,依然是日以继夜地奋战在国防建设的工地上。

  风钻工工作虽然辛苦且危险,但民兵团的风钻工没有一个人想过做“逃兵”,那时单纯的他们也不懂得退缩,只是一心想着拼命完成掘进任务,做到最好。作为高强度最辛苦的体力劳动者,在当时八二0四国防工程的建设中,他们风钻工做出了积极的无私无畏的贡献。

  当时掘进任务汾阳民兵团与是分别进行的,八七三部队在一区,我们汾阳民兵团在二区,而且民兵团还与展开了百米竞赛活动。

  民兵团战士们虽然待遇,设备大部分没有部队的好,但他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作风,在“四块石头夹一块肉”的危险环境下,克服洞内阴冷潮湿,硝烟弥漫,空气浑浊等等各种困难,坚韧不拔,冲锋在前,取得了优异成绩。

  “四块石头夹一块肉”,这句经典的话形象地比喻出当时工程的艰苦。在洞体开凿过程,施工艰难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除了身后面,上下左右和前方都是坚硬的岩石,夹在中间的是民兵团战士们的肉体。

  例如1972年8月5日夜班的那次大塌方,就使得原民兵团八连战士王维成,解春山,温存林等等造成严重受伤,致使腰椎变形,胳膊骨折,但他们没叫疼喊痛,在八七三部队卫生科医院治疗以后,就又上了掘进第一线,继续为国防工程出力流汗,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另据民兵团退场时候统计,四五年来了,在工地上受伤的民兵战士大约有一百多人,但他们都是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奉献,并且以能参加主席亲自批示的这个国防工程为荣。

  艰苦的生活神圣的使命,锻造了一支社会主义革命和国防建设时期的汾阳民兵团。好些民兵团战士在工地入团入党,也有好些民兵战士经民兵团推荐参加了中国人民。

  飞机洞起步掘进的那个时间,我仍然是在指挥组负责整个汾阳民兵团工地上的所有材料管理。

  记得大约是 1970 年冬季,飞机洞库掘进不久,工地上就发生了一场大火。

  风钻每个班都要进行保养清洗,那是在洞口仓库,保养风钻时发生的。因为 天气严寒,清洗分钻的柴油凝固了,保管员们点火烤柴油的时候,不小心将柴油 引燃了。当时库房里到处都是清洗分钻的柴油,还有一些汽油,因此,致使库房 及里面的东西都化为灰烬。

  而当班的几个工作人员也不同程度的被烧伤。特别是阳城公社西阳城的侯德山最为严重,浑身皆被烧伤,面目皆非。致使一个相貌堂堂的男子汉变得面目扭曲。

  其中有一个北京在安家庄插队知识青年果士瑞(后来到了孝义百货 二站),还有一个峪道河公社的厐有武(据说后来到了太原古交工作),他们两个也非常严重 ,都是手和胳膊等部位严重烧伤。但他们无怨无悔,从部队卫生科治疗好以后,又上了工地,继续为国防工 程出力流汗,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在当时艰苦的生活,神圣的使命,锻造了一支社会主义革命和国防建设时期的汾阳民兵团。

  后来在八七三部队的表彰大会上好些民兵连队获得了集体二等功,好些民兵战士获得了部队颁发的奖状(那时候的表彰主要是精神方面,至于奖品也比较简 单,每个获奖者一张证明获奖纸质奖状,一件印刷有八七三部队奖字样的二股筋 背心,一本笔记本,一支钢笔)。

  后勤组组长张元光三等功奖、一连连长张广亮三等功奖,八连指导员李福三等功奖,演武王维成三等奖,冀村独朝文三等奖......

  (好些获奖者没有统计到,因年代久远,一些获奖者的证明奖状等均找不到了)。

  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汾阳民兵团经过了大约将近快四年的时间,终于将八七三部队交给我们的这一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圆满的完成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烟,回忆起那激情燃烧岁月里的战斗历程,不经意间将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过去了。

  后来虽然因为世界上风云变幻,国际国内种种原因,我们汾阳民兵团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的飞机洞库没有应用上,但是每每回忆起来,我们仍旧是感觉到很自豪,非常骄傲的。

  并且八七三部队领导称赞我们民兵团的战士;英雄故乡出英雄,是不穿军装的。

  几年来,我们汾阳民兵团不负众望,在八七三部队的领导下,在当时汾阳县革会的领导支持下,在汾阳民兵团的各级领导努力下,当然更有参加施工建设的所有民兵同志们的不畏艰难困苦的努力下,不负众望,终于圆满完成了这个艰巨 光荣的任务,为汾阳民兵团,在伟大领袖主席亲自批示的八二 0 四国防建设工地上,交了一个满意的答卷。

  这是否应该说:参加八二 0 四国防工程建设的民兵团的历史也是一部值得铭记和纪念的历史。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约5000 千名吕梁(汾阳、孝义、文水、交城、还有当时介休万户堡公社参加民兵)热血青年为了修建主席亲自批示的国防工程,毅然踏上了没有军人待遇的军人之路,与并肩战斗,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激情燃烧的岁月奉献给了国家的国防建设工程,为了国防的安宁流血流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给人们留下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特别能战斗的新吕梁精神,留下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获得前行力量和智慧的思想源泉。

  结束语:八二 0 四工程所有民兵为国防建设流血流汗奉献青春,档案里有最光荣的证明(不知道有没有档案),他们无怨无悔,甘当无名英雄。他们特别 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他们谱写了新的吕梁英雄传,同时也将永远 载入历史史册,他们用血汗和生命建立的功绩,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我们的子孙不会忘记 。

  弘扬八二 0 四国防建设工程上吕梁民兵“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和无私奉献 的新吕梁精神,这对在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振兴经济、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祖国,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让八二 0 四国防建设工程上吕梁民兵团历史功绩和“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备注1)八七三部队;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空军371工程指挥部,后改为空军8224工区,1965年10月空军8224工区与空军第二总队赴越执行任务后留在国内的部分留守人员合并,在河北遵化成立空军工程兵第十总队,番号为中国人民空军873部队。

  后于1973年在山西文水改为空军350部队,不久又改为空军87491部队,而一直延用。中国人民空军工程兵第十总队,番号中国人民87491部队,隶属北京空军管辖。军改后,称中国航空港建设第十工程总队。

  吕梁精神的内涵是:“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

  “吕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过程的产物,是中国人的优秀品格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的其他组成部分一脉相承。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吕梁精神被纳入。

  2022年,中宣部批复吕梁精神的内涵为:“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

  (备注)郝梓才(1926-2002);汾阳太平村人。1942年跟随王彩彰、王步云加入晋绥军区决死纵队十二团,1943年加入中国。1949年任第一野战军七军军直机关侦察连连长。1950年转战西北战场,参加了扶郿、天水等战役,任骑兵营长。之后,又参加了晋南、太原、陇南等重大战役。1946年晋绥西南战役中,郝梓才右小腿外侧被敌炸伤为三等乙级伤残。郝梓才曾荣获国家颁发的独立自由奖章和解放奖章。1952年郝梓才毕业于第一高级步兵学校,1954年被分配到天津一九八师部队,担任侦察科科长。之后,历任山西省榆次人武部、祁县人武部、汾阳人武部副部长等 。70年代初回到汾阳历任县农建局长、外贸公司经理。八七三飞机场建设工程汾阳民兵团政委。后担任手工业管理局局长、经委副主任等职。

  (备注);王志同(1925-2017),出生于汾阳唐兴庄村。1940年参加了抗日英雄蒋三率领的汾阳五区游击队。1942年蒋三牺牲后参加了汾阳县一大队,担任班长。1944年加入中国,1947年任吕梁军区独立四旅十二团连副连长。1948年任二军四师十二团八连连长,参加了解放大西北战斗。1949年,进军新疆,担任第一野战军二军四师十二团三营副营长。1953年调任十九军五十五师独立炮兵营任参谋长、副营长、代理营长。1956年转业,先后在青海省绒毛加工厂和玉树州外贸局任副局长。1966年调回汾阳,先后任县量具厂党支部书记、县革委政工组组长,1971年参加了“八七三”飞机场的建设。后担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人大常委会常委。1984 年 1 月离休,享受副地师级待遇。2017 年 11 月逝世。

  时光带不走英雄的背影,历史永远铭记为国奉献的人们!应该永留汾州史册,让后人记着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精神![祈祷][祈祷][祈祷]

询盘